首页 > 市场 > 内容页

今日讯!涌金楼丨这片叶子,浙江省委书记为何如此重视

2023-05-11 10:54:07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来逸晨

一片小小的叶子,在浙江的分量可不一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10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调研,详细了解茶叶研究所坚持基础性研究、产学研融合,支撑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同一天,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也官宣了时间和地点,于本月20日至24日在杭州举办。自2017年以来,这已是浙江连续第五年与农业农村部共同主办这一国际性的茶叶盛会。

一片叶子,为什么引得省委书记的高度关注?茶之于浙江,究竟有何意味?世界级茶叶展会的东道主,浙江担得起吗?

茶与浙江

西子湖畔,梅灵南路9号。

这里坐落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这个经国务院批准于1958年在杭州成立的科研单位,正是我国唯一一家以茶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

茶叶研究所落址浙江,是因为浙江的历史积淀。

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结束十余年对茶的游历考察,最终选择在浙江湖州一带隐居。往后余生,他精心撰写《茶经》三卷,对茶之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一一展开研究论述。《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性总结前人茶事、将茶做成一门学问的综合性茶叶专著。

2004年4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曾到茶叶研究所调研。他步入茶山观察茶树品种,穿过茶树垄与采茶女们亲切交流;在实验室和茶企车间,与科研人员、制茶工人们详细探讨了茶叶良种选育、生产加工技术等背后的学问。

茶,这片小小的叶子,在习近平同志的心中,一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茶博览》杂志发表《世界茶乡看浙江》一文,引起广泛关注。

他提到,在浙江,茶叶是山区农业中经济收入最稳定、效益最显著的产业。“特别是优势产区,茶农的收入更是倍增,这种经济优势是其他农业产业难以比拟的。”

他指出,浙江茶叶,尤其是名优茶,多产于山区,生态条件优越,利于环境保护;且随着茶叶深加工技术的成熟,茶叶实现了综合开发利用,是真正“环境友好型”的产业。

这,无疑是独具慧眼的。

沿着总书记指的路,茶产业在浙江步步壮大,成为当之无愧、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茶叶产量产值、品牌建设、科技发展等领先全国,翘首世界。

2017年,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永久落户杭州,首届大会开幕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希望将之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共同推进世界茶业发展。

举办4届以来,茶博会陆续邀约到近50个国家和地区展商客商参展,平均每届参展产品高达2万个左右,累计交易额突破200亿元人民币,通过不断丰富展示内容、创新办展方式、提升展览质量,办会内容越发丰富,交流领域越发广泛,带动作用越发明显,成功跻身国际重要专业展会行列。

大山里的“金扁担”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的乡村振兴,必需讲求一种平衡:

一端是保护生态环境,一端是增加农民收入。而“茶产业”则是浙江挑起这种平衡的一根“金扁担”,既能搬来金山银山,又能留住绿水青山。

撑起扁担的“主心骨”,就在于优秀的茶树品种。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过去的几十年间,在浙江的山林坡谷,茶叶领域科研工作者们焕新培育了一个个造福四方的优质品种。

在西湖周边群山里,育种专家从云栖高地的龙井群体种中发掘选育了萌发期早、芽叶生育力强且整齐耐采摘的“龙井43”母树,为西湖龙井茶扦插培育出国家级优良茶种;

在湖州安吉天荒坪一带海拔800多米的深山密林间,一株树龄逾百年的再生型古白叶茶树被当地茶叶专家发现,通过无性扦插等技术,叶白茎绿、口感鲜爽、营养丰富的“白叶一号”成功降生;

淳安县鸠坑乡海拔520余米的山坡上,树冠覆盖了一分地的鸠坑茶树王800年生生不息,当地茶叶专家持续调查收集茶种资源,先后育成了各具特点的“鸠20”“鸠16”“鸠211”等鸠坑系列茶树新品种……

如今,以“龙井43”为代表的西湖龙井茶已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其品牌价值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榜首,2022年已达79.05亿元,目前仍在不断攀升。

安吉白茶“白叶一号”如今则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广的茶叶品种,全国22个产茶省份皆有引种,累计推广面积突破500万亩。这几年,安吉县黄杜村捐出的千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已在中西部相对落后的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大山里“生根”“生金”。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二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万亩茶园间的经典论述仍犹在耳。如今,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幸福故事仍在中华大地上不断绵延,甚至走出国门,去到遥远的非洲“造梦”。

源自浙江淳安大山里的鸠坑种就有个“遍布世界的原种茶”的外号,它被先后引种至非洲的马里、几内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是我国茶种推广的典型代表。

一场茶的“复兴”

去年,由浙江牵头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44个项目入选,涵盖了与茶相关的传统技艺及民俗活动,其中有6个来自浙江。

如今,国人眼中的“茶”,不再只是作为饮品的物质形态,更化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载体。原来,我们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过程里,无不饱含着老祖宗传下来的道艺与精神。于是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自强,便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

来看一组数据:2022年,浙江抹茶产品产量超3000吨,产值2.8亿元,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抹茶产地;以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为代表的茶相关三产总产值已高达150亿元。

这背后,不得不提到一个近年发生在浙江、有关于茶的“复兴”。它就是浙江申遗的六项目之一——“径山茶宴”。

源自唐,盛于宋,这一茶类民俗原是“东南第一禅院”、创建于唐天宝年间的径山万寿禅寺接待贵宾时的“大堂茶会”。随日本高僧的来访交流传入日本,是日式茶道和抹茶的根与源。

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2014年,杭州余杭将包含十几道步序的径山茶宴正式重启,每年都要举行全套仪式,并选取其中的“点茶”环节,不定期安排茶艺师组织游客现场体验。

村民们开起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推出民间版‘径山茶宴’、围炉煮茶等体验活动,游客纷至沓来,茶研学、茶疗、茶浴等人气火爆,全年旅游总人数突破了500万人次。

而“径山茶宴”的归来,也让我们顿悟:原来,深受全世界年轻群体喜爱的“抹茶”,竟发源于浙江。以浙茶集团为代表的一系列锐意创新的茶企和农创客很快抓住了其中的机会,用现代工艺重启抹茶生产,迭代茶类产品。

抹茶固体饮料、抹茶冰淇淋、抹茶拿铁、脏脏抹茶、抹茶雪花酥、抹茶软曲……款款新品为古老的径山碾茶注入青春与活力,强势进军年轻消费市场,斩获一众年轻人芳心。

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推行活态传承,我们可以相信,很快,越来越多的古老茶类将与余杭径山茶一样,摆脱无声的“没落”,走向鼓角齐鸣的“复兴之路”。

一片叶子迸发的乡村振兴巨大能量,自是不言而喻。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