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作者:谢申祥(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财经大学基地首席专家)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联合制定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设施畜牧业、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等重点任务。作为我国出台的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该规划的出台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
所谓现代设施农业,即通过现代化的设施和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农业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高度依赖,包括日光温室、植物工厂、无土栽培、无人农场等。我国是设施农业第一大国。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设施农业种植总面积达4000多万亩,占世界总面积的80%以上,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对“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的需求。在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设施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业产业集约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可行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分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在202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设施农业大有可为,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推动传统种植养殖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设施农业把保护环境、低碳节能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循环发展理念,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还能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外,现代设施农业使用高科技技术和先进设备,通过农业生产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让土地利用率、劳动产出率更高,资源能耗、生产成本更低,产品更有品质、生态更加安全,助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我国设施农业已逐步由“零星分散”转向“规模集中”,规模不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品种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提升,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不过也要看到,我国设施农业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从我国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完善设施农业产业布局,打造设施农业示范点。以设施农业产业规模和产业分布为基础,着力推进全产业链的分工与专业化,探索发展集种植、加工、物流、旅游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实现生产、运营和产品流通的良性循环,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经营附加值。本地特色设施农业品牌以及智能化设施农业试点示范基地的建设,将释放不小的辐射带动效应。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完善配套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建设各级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设施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解决蔬菜品种、滴灌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深入实施现代设施农业良种工程,推广应用现代工厂化育苗技术、温室智能控制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二氧化碳气肥智能控制技术,促进设施农业增产增收。同时,不断完善设施农业管理方式,搭建“设施农业+物联网+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不仅会获得更好的农业信息支持,也有助于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
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一方面,完善农业产业政策和人才激励政策,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和居住条件,优化职称评价方案,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以利于组建产业团队,推进设施农业“产才融合”,实现产业和人才的双赢。另外,以此为契机,涉农高校也当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培养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同时,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交流会等形式,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为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输送人才,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6日 02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