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 > 内容页

打工新鲜事儿|共享电动车未配头盔,发生事故谁担责?

2023-08-15 14:31:27 来源:中工网

随着低碳出行和共享经济的兴起,共享电动车在为居民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在运营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现有规定,骑乘电动自行车出行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在消费者租用共享电动车无头盔可供使用,又不小心受伤的情况下,应当由谁来承担责任?日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

基本案情


【资料图】

小刘在某网络平台上租赁了A公司的共享电动车一辆。不料骑行过程中,小刘因车辆侧翻造成头皮撕裂伤,被送至医院治疗。小刘认为,其租赁的共享电动车未配置安全头盔、没有登记上牌,不符合国家标准,网络平台公司和A公司在此次事故中存在过错,应对其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小刘诉至法院,要求上述两家公司赔偿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等各项损失46000余元。

对此,网络平台公司辩称,车辆由A公司出租,其仅负责提供租车平台,对于车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配置安全头盔均不清楚,并且目前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其必须给共享电动车配置头盔,故其不承担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A公司提供的车辆未登记上牌,故其向市场投放共享电动车的行为并不符合《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的规定。出租的电动车未配置安全头盔,存在安全隐患,不满足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故A公司存在过错,应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平台公司作为平台经营者,负有运营指导管理的义务,应当对A公司提供的车辆是否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进行审核,但网络平台公司未尽到审核义务,未采取必要措施,应对有关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小刘明知车辆未配置头盔、没有牌照仍租赁驾驶,驾驶过程中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其自身过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故其应对自身损害承担主要责任。A公司提供的车辆未登记上牌,未配置头盔,故其应承担次要责任。

综上,法院最终判定小刘对其损失承担70%的责任,A公司对小刘的损失承担30%的赔偿责任,网络平台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官提醒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顾正阳认为,网络平台公司和A公司是否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是本案的争议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规定,驾驶、乘坐电动车,必须佩戴安全头盔。由于共享电动车属于新兴业态,现有法律法规尚未明文规定共享电动车企业必须为共享电动车配置安全头盔,但驾驶电动车佩戴安全头盔既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是安全驾驶的必然要求。

共享电动车是能够让社会不特定公众就近、随时使用的车辆。对于社会不特定公众而言,不可能要求其随时随地都携带安全头盔。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营运所用电动车随车配置头盔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A公司具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平台经营者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38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从本案调查的事实来看,在小刘进行网络平台注册、租赁、付款的整个过程中,网络平台始终未提供A公司的任何信息,但A公司的出租车辆带有该平台的品牌标识。依照网络平台与A公司之间的协议约定:A公司应保证其提供的租赁车辆符合国家标准,并能正常使用。网络平台公司应提供项目运营管理指导,并核查授权使用其品牌标识的车辆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具备安全使用条件。当不符合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车辆通过网络平台向市场投放时,网络平台公司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应对有关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法官也在此提醒相关企业要自觉优化服务,努力为公众提供绿色安全的骑行服务,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电动车租赁人骑行前要认真检查车辆情况,骑行中注意自身安全,做到绿色、安全出行。

专家点评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大鹏认为:近年来,共享经济发展迅猛,而对于共享电动车这样的新经济业态,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本案中,共享电动车经营者未配置安全头盔,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伤害。本案裁判从经营者对其产品负有人身安全保障义务的一般原理出发,论证了共享电动车提供者负有配置安全头盔的从合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消费者、经营者和共享平台之间的法律责任边界。本案裁判对于规范共享电动车市场,正确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积极的作用。

共享电单车“痛点”怎么破?

扫码即骑,电动助力,操作简单,五颜六色的共享电单车(共享电动助力车)已成短途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多样化选择。

然而,共享电单车也有不少“痛点”,让人忍不住“吐槽”:服务区“空白地带”多,骑行过桥“跨区难”,头盔感应、超载识别等安全功能时灵时不灵……

共享电单车为何频频“不来电”?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想用找不到”

共享电单车经常被“吐槽”的,首先是“想用找不到”,刚需区域却成“空白地带”。

在河西大学城刚开始调查,记者就吃到了“闭门羹”:学生们自己添置的“小电驴”布满街道,却找不到一辆可以使用的共享电单车。

记者走访发现,河西大学城目前能看到“哈啰”“美团”的共享单车,却基本找不到共享电单车。

“这样太不方便了!”河西某高校的在读大学生李同学抱怨道。她表示,曾想直接骑共享电单车回宿舍,却骑到一半就断电了,原来河西大学城不在运营范围内。

除河西大学城外,开福区政府、湘江世纪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长沙大学、洋湖片区等区域也不在共享电单车的服务范围,而这些区域恰恰对共享电单车需求量较大。

“断电使人愁”

共享电单车让人头疼的,还有“断电使人愁”,跨区域骑行经常望路兴叹。

共享电单车骑出服务范围,除了会断电,还会因服务区外还车额外收取一笔车辆管理费。

“最开始是车辆发出骑出服务区范围的提示,没想到骑到一半突然就在桥上自动断电了。”市民武先生说。

记者实地体验后发现,骑行经过橘子洲大桥时,未出现桥上断电的现象,但骑行至河西桥头附近时,车辆提醒“处于服务区边缘或超出范围”。

在猴子石大桥东至南郊公园、西至阳光100后海小区的范围,存在部分共享电单车过桥骑行断电的情况。“哈啰”“青桔”等的骑行范围,虽然覆盖了猴子石大桥,但基本只到大桥。如果下桥后没有找到停车点,就会因超区域骑行而被断电。在地铁3号线阳光站旁边,记者就看到有几辆随意停放在路边的“青桔”共享电单车,因过桥后断电而被随意停放。

亟待找到最优解

此外,共享电单车还存在不好停车的问题,“开车10秒钟,停车10分钟”,使用极不方便;不规范停车造成占用人行道、盲道,影响市容市貌和交通运行秩序……

如何破局?

多家共享电单车企业表示,企业会加大对车辆的检查与运维,确保安全设施真正起到作用。而服务区域的“空白地带”,以及其造成的跨区难等问题,“一方面在于企业配额管理的约束,另一方面在于政策的约束”。如河西大学城没有共享电单车,“一个是安全问题,一个是管控的原因,因为不好规范,现在大学城这边都不许放共享电单车了。”

一家企业表示,共享电单车配额数相对较紧张,就只好把车往市中心和热门商圈的地铁口集中,这样车辆的使用频次更高。“即便周边区域的市民有骑行需求,我们也没有多余车辆进行人为调运了。”

服务区域空白地带多,跨区域骑行难等问题,主要集中在投放量、地区覆盖、日常管理维护三个方面,考验的是共享电单车平台在运营成本与用户体验之间的抉择。但如何科学规划共享电单车覆盖区域,目前并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来牵头。

共享需要共建,“挤挤”不一定更健康。满足市民“幸福通勤”诉求,需要共享电单车平台方、相关部门携手发力,对市民出行需求、城市空间承载力、停放设施资源等因素调研评估。

共享电单车完全可以借鉴共享单车的管理经验。如: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出台行业管理规范,加强社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城市规划、完善基础配套,合理布局停放点,督促共享运营平台建设配套维修点;优化管理协调机制,搭设政企沟通渠道,建立投诉受理平台;配齐监管人员,设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措施等。

向“难”而行,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应有之义。相信只要从群众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定能找到“最优解”,让共享电单车真正助力群众出行。

为更好管理共享电单车,新的职业应运而生——共享电单车运维员,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配置车辆应对交通“潮汐”

“嘀——嘀——嘀——”合肥地铁3号线出口,一排停放整齐的共享电单车中,一辆车发出了响亮的“寻车铃”。不远处,25岁的共享电单车运维员王安浩在手机上关闭了寻车提示音,径直走向这辆电量不足的电单车,熟练地开始更换电池。

这是王安浩成为运维员近一年后的一个普通工作日。如往常一样,他和同事们穿行在合肥的大街小巷,通过精准的调度、及时的维护,让车辆出现在市民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

“我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保障车辆随着早晚高峰、节假日等不同时间段的需要,及时在不同的地点间腾挪转移,调整投放数量、维护停放秩序,处理突发事件、清理车身小广告等。”王安浩一边说,一边在手机上查看巡视区域内的最新车辆分布状态。

运维员王安浩在工作点挪车。 新华社记者 胡锐 摄

共享单车,被网友形容为“新四大发明”之一,是城镇居民出行、通勤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带动起绿色出行的新潮流。管理和维护这一共享经济下的“新交通工具”,既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能力,也对运维员这一“新职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安浩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车辆配置符合城市交通的“潮汐”规律。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的加持下,如今,他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在智能调度系统上看到车辆的实时“分布图”,定位并“呼叫”特定编号的电单车,完成一系列运营维护操作。

“早高峰时段住宅小区附近最需要用车,晚高峰时段写字楼、商圈、地铁口也同步进入用车高峰,到了周末和节假日,写字楼就远远不如商业综合体的需求量大……这些庞大体量的数据仅仅依靠人力是无法收集和分析的,我们需要在大数据的支撑下,结合线下经验,共同让调度更精准。”王安浩说。

与共享自行车相比,共享电单车的运维员需要考虑的因素除了车辆精准投放外,还增加了电池、续航等参数。

“经常会有市民好奇地询问,你们是怎么知道哪一辆车子没电了,又是怎么准确地从看上去都一样的车辆中,一眼就发现需要换电池或者维修的特定车辆?其实,这背后同样是科技的力量。”王安浩笑着说,通过物联网、导航定位、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赋能,共享电单车不仅能“主动”向系统上传数据,还能按照指令向运维员“报告”位置。

根据相关管理规范,共享电单车要安装有智能通讯控制模块的智能锁,并利用“电子围栏”技术,引导用户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区域。

确保车辆能够正常行驶和上锁、不越出“电子围栏”停放等,都需要运维员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王安浩告诉记者,1名一线运维员需要管理接近3平方公里的区域,并在5分钟内对辖区内上报的问题进行响应,30分钟内到达现场并开始处理,60分钟内完成处置反馈。

“既要做到精细,也要追求速度,这是互联网时代出行管理的目标,最终就是为了把方便留给市民,守护好绿色出行。”王安浩说。

王安浩驾驶运维车前往下一个工作点。 新华社发(赵金正 摄)

一天天奔走中,这位“90后”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

“从扫码记录、骑行记录等数据上能看到,很多时候,我们刚把一批车辆运到目的地,不到半小时就全都被骑走了。”王安浩说,“这种始终‘被需要’的感觉,就是我工作的价值,是我始终在路上的动力。”

(综合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澎湃新闻、长沙晚报、新华社)

工人日报客户端【打工新鲜事儿】 第692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