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31日,南京市举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主题为“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完善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现代快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到“十四五”末,南京每个区建成1个区级公办养老服务设施,每个街道建成1个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至少建有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将开展困难指数多维评估,为困难对象提出个性化救助方案
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雪梅介绍,推动应保尽保,市民政局通过常态化摸排、信息化监测,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救助范围。目前,南京市有低保户2.99万户4.05万人,特困供养对象1.29万人,低保边缘家庭2752户5068人,支出型困难家庭67户123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4223人次。 南京连续第20年提高低保、特困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标准。目前,低保标准为1050元/月,城市、农村特困供养标准分别为低保的2倍和1.3倍。另外,今年1、2月份向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000余万元,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持续推动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一是政策体系再完善。加快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提升社会救助覆盖面,实现救助对象认定更精准、惠及困难群众更广泛、兜底保障更坚实。二是数据赋能再提升。完善社会救助“掌上办”“一网通办”“省内通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持续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对困难群众精准定位,快速摸排,及时救助。三是保障基础再夯实。落细落实各类社会救助政策,分层分类及时做好调标补差等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应享尽享”。开展困难指数多维评估,为困难对象提出个性化救助方案。
到“十四五”末,每个区建成1个区级公办养老服务设施
南京老龄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19.8%)高出3.2个百分点,如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陈雪梅介绍,2023年以来,南京市民政局紧扣养老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动三项工作。一是打造服务载体。全市新建9个老年人认知障碍服务中心、13个示范性社区银发助餐点、46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近80%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69户,努力让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照料服务。二是提升服务质量。目前全市在运营的等级养老机构占比超70%,8家省评五级机构,为全省最多。同时大力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三是强化服务规范。近期,市委市政府拟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按照“基础性、普惠性、共担性、系统性”原则,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造‘宁享养老、银发无忧’服务品牌。 ”陈雪梅介绍,一是抓实基本养老。分层分类落实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持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加强服务供给、保障、监管等机制建设。二是抓牢底线养老。到“十四五”末,每个区建成1个区级公办养老服务设施;每个街道建成1个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至少建有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三是抓好品质养老。以“区块链+民政(养老服务)”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为契机,建设“宁享养老”“一站办”等8个应用场景。推动一批品质养老机构落地,做到“兜底有保障、普惠有供给、品质有选择”。
现代快报+记者 徐苏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