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讨论诜怎么读_郤怎么读相关的事情,对此小编也是非常的感应兴趣,那么这件事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关于诜怎么读_郤怎么读事件的相关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郤”,姓氏,词典标注xì。
2、但现在能联系到的郤姓族人,基本都是读“què”(在台湾的一些地方还是念作xì),虽然各地方言不同,但对应的普通话读音均为“què”,这一点却是一致的。
(相关资料图)
3、而现在一般常用字词典均标注为“[xì]”,似有不妥。
4、中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中对“郤”字的标注:◎ 郤 xì〈名〉⑴(形声。
5、从邑,谷(què)声。
6、本义:晋国大夫叔虎的封地。
7、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⑵同本义 [Xi,a fief]郤,晋大夫叔虎邑也。
8、——《说文》郤乡在河内。
9、——《声类》⑶又如:郤诜丹桂(亦作“郤桂”、“郤诜枝”。
10、晋郤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王。
11、后喻科举及第)⑷假借为“隙”。
12、空隙;裂缝 [crack]若白驹之过郤。
13、——《庄子》相见于郤地曰会。
14、——《礼记·曲礼》令臣与将军有郤。
15、——《史记·项羽本纪》⑸又如:郤穴(孔穴);郤地(两国交界之地。
16、即国境线)⑹隔阂 [rift]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17、——《史记·项羽本纪》与红阳侯有郤。
18、——《汉书·孙宝传》。
19、师古曰:“郤,与隙同。
20、”⑺小恙,不舒适 [ill]玉体有所郤。
21、——《战国策·赵策》从这个注解中可以看出,对这个字的结构本音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后来的字书也都采用此说。
22、“⑴(形声。
23、从邑,谷(què)声。
24、本义:晋国大夫叔虎的封地。
25、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作为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为“邑”,声旁为“谷”,(què)声。
26、按照形声字的读音规律,这个字的本音应该为“què”应无疑议。
27、同时,读这个音时表示地名,这一点似乎也可以肯定,各类词书都作此解。
28、⑵同本义 [Xi,a fief]郤,晋大夫叔虎邑也。
29、——《说文》郤乡在河内。
30、——《声类》⑶又如:郤诜丹桂(亦作“郤桂”、“郤诜枝”。
31、晋郤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王。
32、后喻科举及第)⑵⑶二注一为地名,一为姓氏,均应读(què)声。
33、因为在古代以地为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不难理解,读音也大多一致。
34、至于后来词书中标注的[xì]音,大概与假借有关。
35、从第四个注解可以看出,作为假借,这个字后的例句均出自春秋以后所编定的书籍[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而郤姓得姓始祖叔虎为晋献公(?-前651年)时公族子弟,比庄子要早上三百多年,即使是郤氏被灭族,也要比庄子早上近三百年(晋厉公(?~前573)时期)。
36、由于郤氏被灭族,在当时改名换姓远走它乡的大有人在,以致三四百年以后,郤氏被人遗忘,本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假借的出现,也加深了人们对这个字的误读,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的《说文解字》将其标注为“xì”也就不难理解了。
37、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
38、《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与郤氏被灭族已时隔千年,以讹传讹,更是在所难免了。
39、综上所述,“郤”字本音应该读为“què”,作地名和姓氏解;而作为“隙”字的假借字,读为“xì”。
40、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应分开标注。